【舌战群儒是什么意思】“舌战群儒”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一个人在面对众多有学问、有地位的人时,凭借自己的口才和智慧,进行激烈辩论并取得胜利。这个成语常用来赞美一个人能言善辩、思维敏捷、逻辑清晰。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舌战群儒 |
拼音 | shé zhàn qún rú |
出处 |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东吴谋士的对答 |
含义 | 形容在众多有学识的人面前,凭借口才和智慧进行激烈辩论并获胜 |
用法 | 多用于褒义,形容人善于辩论、机智过人 |
近义词 | 妙语连珠、能言善辩、舌灿莲花 |
反义词 | 哑口无言、笨嘴拙舌、沉默寡言 |
二、成语背景故事
“舌战群儒”最早出自《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情节。当时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在刘备手下担任军师。有一次,他随同刘备前往东吴,与东吴的文臣武将展开辩论,面对孙权及其谋士们的质疑和挑战,诸葛亮以缜密的逻辑、丰富的知识和犀利的语言,逐一驳倒对方,赢得满堂喝彩。这一段故事后来被广泛传颂,成为“舌战群儒”的经典典故。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应用示例 |
会议辩论 | 在公司会议上,面对多个部门负责人提出的问题,他一一回应,表现出色,堪称“舌战群儒”。 |
学术研讨 | 在学术论坛上,一位年轻学者面对多位权威专家的提问,从容应对,赢得尊重。 |
网络争论 | 在网络平台上,某网友针对一个热门话题发表观点,引发大量讨论,被网友称为“舌战群儒”。 |
四、总结
“舌战群儒”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它强调的是一个人在面对复杂局面时,能够运用语言的力量,展现智慧与自信。这种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无论是职场沟通、公共演讲,还是日常交流,都离不开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结语:
“舌战群儒”不仅是古代文人的理想状态,也是现代人追求的一种能力。学会说话、学会思考、学会辩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