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宣受绢原文及翻译】一、
《范宣受绢》是一则出自古代文言文的短篇故事,讲述了东晋时期名士范宣在面对他人赠送礼物时,坚持不取、清廉自持的故事。该故事体现了古人重义轻利、廉洁自律的高尚品德,具有强烈的道德教育意义。
文章通过简洁的语言,刻画了范宣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准则,展现了当时士人阶层对“礼”与“义”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清官廉吏的推崇。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范宣,字子宣,陈留人也。 | 范宣,字子宣,是陈留人。 |
少有高行,乡里称其贤。 | 他年少时就有高尚的品行,乡里人都称赞他贤德。 |
有人遗之绢一匹,不受。 | 有人送给他一匹绢,他没有接受。 |
曰:“吾无功于人,安敢受此?” | 他说:“我没有为别人做过什么,怎么敢接受这份礼物呢?” |
或曰:“君贫,何不取?” | 有人问:“您贫穷,为什么不拿呢?” |
宣曰:“吾虽贫,岂以贫为耻?若受之,则非义也。” | 范宣说:“我虽然贫穷,但怎么会以贫穷为耻呢?如果接受了,那就不是合乎道义的了。” |
于是终身不复受人馈。 | 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接受过别人的馈赠。 |
三、人物分析与启示
范宣是一位注重道德修养、坚守原则的士人。他拒绝接受他人馈赠的行为,体现了他对“义”的深刻理解。在他看来,接受不义之财不仅违背了自己的道德标准,也会损害自己的人格尊严。
这个故事给现代人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内心的正义与操守,不因一时的便利而失去长远的品格。
四、结语
《范宣受绢》虽短,却寓意深远。它不仅是一则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在当今社会,面对各种诱惑与挑战,我们更应学习范宣那种不慕荣利、坚守本心的精神,做一个有道德、有操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