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豕长蛇解释】“封豕长蛇”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围宋,宋人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荀林父谏曰:‘不可。夫文王在上,诸侯顺之;武王在下,诸侯从之。今楚国无道,封豕长蛇,以食上国,而君不能救,是无勇也。’”此成语原意是指像大猪和大蛇一样的恶人或势力,后来多用来比喻贪婪、残暴、危害国家的坏人。
一、成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封豕长蛇 |
拼音 | fēng shǐ cháng shé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二年》 |
本义 | 大猪与大蛇,象征凶恶之人或势力 |
引申义 | 贪婪、残暴、危害国家的坏人 |
用法 | 多用于贬义,形容敌人或反动势力 |
近义词 | 禽兽不如、豺狼虎豹、祸国殃民 |
反义词 | 忠臣良将、仁人志士、贤明君子 |
二、使用场景与示例
该成语常用于历史、文学或评论中,用来批评那些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人或势力。例如:
- 历史背景:古代战争中,常用来形容敌国的侵略者。
- 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描述有时也会带有“封豕长蛇”的意味。
- 现代语境:可用于批评腐败官员、黑恶势力等。
例句:
- “这些贪官污吏,简直是封豕长蛇,危害百姓。”
- “外敌入侵,若不及时抵抗,便是纵容封豕长蛇。”
三、注意事项
1. 情感色彩:该成语具有强烈的贬义,使用时需注意语境。
2. 适用对象:多用于描述敌对势力、反动分子或危害社会的人。
3. 避免滥用:不宜随意用于日常对话,以免引起误解或冒犯他人。
四、结语
“封豕长蛇”虽为古语,但其含义深刻,至今仍能用于警示人们警惕那些危害国家与人民利益的恶势力。理解其来源与用法,有助于我们在语言表达中更加准确、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