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下句是什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出自《左传·成公四年》,是古代用来形容不同民族或群体之间存在隔阂和差异的一种说法。这句话常被用来强调异族、异国之人难以与本族人同心同德。
一、原文出处及背景
《左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的历史典籍,内容多为对《春秋》的补充和解释。其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出现在《左传·成公四年》中,原文如下:
>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我们同类的人,他们的心思一定不同;应该抗击戎狄,惩罚楚国(荆、舒均为古国名)。
二、下句解析
原文 | 翻译 | 解释 |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 不是我们同类的人,他们的心思一定不同 | 强调族群之间的差异性 |
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 应该抗击戎狄,惩罚楚国 | 表达对外部势力的警惕与防范 |
从这句可以看出,古人对异族的态度较为复杂,既有警惕,也有一定的敌意。
三、现代理解与应用
在现代社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更多被引申为对文化、思想、价值观差异的表达。它并不一定带有贬义,而是提醒人们注意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然而,这种说法也容易引发误解,甚至被用于排斥异己。因此,在使用时应结合具体语境,避免过度解读。
四、总结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左传·成公四年》 |
原文 |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
含义 | 强调不同族群之间的差异,有警惕与防范之意 |
现代意义 | 可用于表达文化差异,但需谨慎使用,避免歧视 |
注意事项 | 应结合语境理解,避免片面解读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下句是“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这句话不仅是历史文献中的重要表述,也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在交流与理解中加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