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个人简介】曹爽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政治人物,出身名门,是曹操的侄孙,其父曹真曾为魏国重臣。他在魏明帝曹叡去世后,与司马懿共同辅政,成为魏国的实际掌权者。然而,由于他专权跋扈,最终被司马懿所诛,导致曹氏家族势力衰落。以下是对曹爽生平的简要总结。
一、个人简介总结
曹爽(?—249年),字昭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权臣。他是曹操的侄孙,父亲曹真曾任大将军,是魏国的开国功臣之一。曹爽在魏明帝曹叡临终前被任命为辅政大臣,与司马懿共同辅佐年幼的皇帝曹芳。然而,他在掌权后逐渐独揽大权,排挤异己,最终引发司马懿的反扑,于249年被诛杀,曹氏家族随之失势。
二、曹爽生平简表
项目 | 内容 |
姓名 | 曹爽 |
字 | 昭伯 |
出生地 |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 |
生卒年 | 约?—249年 |
家族背景 | 曹操侄孙,父亲曹真为魏国大将军 |
身份 | 魏国辅政大臣、权臣 |
主要事迹 | 辅佐魏明帝、掌权后专断、被司马懿诛杀 |
结局 | 249年被司马懿以“谋反”罪名处死 |
影响 | 导致曹氏集团衰落,司马氏掌控魏国 |
三、历史评价
曹爽在位期间虽有短暂的权力巅峰,但因其骄奢淫逸、用人不当,逐渐失去朝中支持。司马懿则以其隐忍和策略,最终发动高平陵之变,成功铲除曹爽势力,为后来的司马氏篡魏奠定了基础。历史上对曹爽的评价多为负面,认为他缺乏政治智慧,未能妥善处理与司马懿的关系,最终导致身败名裂。
四、结语
曹爽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其兴衰反映了当时魏国内部权力斗争的激烈程度。他的失败不仅是个人悲剧,也标志着曹氏家族在魏国统治地位的终结,为司马氏的崛起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