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屋建瓴造句】“高屋建瓴”是一个常用成语,意思是站在高处,把瓶子里的水倒下来,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挡地处理问题或控制局势。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领导者或决策者在战略上的高瞻远瞩和掌控全局的能力。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下面将从定义、用法、例句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内容。
一、
“高屋建瓴”出自《史记·高祖本纪》:“秦人阻险,不与天下争利,而高屋建瓴,以制其命。”原意是形容形势有利,易于控制局面。现代多用于比喻对事物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并能以高明的战略眼光来引导和控制发展。
该成语多用于正式场合,如领导讲话、政策分析、战略规划等,强调的是从宏观角度把握问题,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和权威性。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高屋建瓴 |
出处 | 《史记·高祖本纪》 |
字面意思 | 站在高处,把瓶子中的水倒下来,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挡 |
引申义 | 居高临下、掌控全局、战略高度 |
使用场景 | 政策制定、领导讲话、战略分析、管理决策等 |
常见搭配 | 高屋建瓴地分析、高屋建瓴地决策、高屋建瓴地布局 |
近义词 | 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统揽全局 |
反义词 | 一叶障目、目光短浅、顾此失彼 |
例句1 | 他高屋建瓴地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 |
例句2 |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若能高屋建瓴地把握趋势,便能立于不败之地。 |
例句3 | 教育改革必须高屋建瓴,才能真正实现公平与质量并重的目标。 |
三、使用建议
在写作或口语表达中,使用“高屋建瓴”时要注意语境的正式程度,避免在日常对话中过度使用,以免显得生硬或不自然。同时,应结合具体情境,确保成语的使用符合上下文逻辑,增强表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通过以上总结和表格展示,可以更直观地理解“高屋建瓴”的含义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方式,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