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者鄙拼音】“肉食者鄙”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曹刿论战》。原句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意思是那些吃肉的人(指居高位、享厚禄的权贵)见识浅薄,缺乏深谋远虑。该成语常用来批评当权者目光短浅、不思进取。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肉食者鄙 |
拼音 | ròu shí zhě bǐ |
出处 | 《左传·庄公十年》 |
释义 | 吃肉的人见识浅薄,缺乏远见 |
用法 | 用于批评当权者的短视行为 |
近义词 | 目光短浅、鼠目寸光 |
反义词 | 高瞻远瞩、深谋远虑 |
二、成语来源与背景
“肉食者鄙”最早出现在《左传》中,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与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曹刿作为一位平民,主动请缨参战,并在战斗中提出了正确的战略建议,最终帮助鲁国以弱胜强。他指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批评那些身居高位却缺乏智慧的贵族官员。
这一成语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对权贵阶层的批判,也反映了古代士人对于政治清明的追求。
三、现代应用
在现代汉语中,“肉食者鄙”多用于讽刺那些身处高位却能力不足、决策失误的官员或管理者。它强调了“位高权重”并不一定意味着“智高才优”,提醒人们要重视实际能力和远见卓识。
此外,在文学作品、新闻评论、甚至日常交流中,这一成语也常被引用,以表达对某些不合理现象的不满或批评。
四、总结
“肉食者鄙”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的成语,其拼音为 ròu shí zhě bǐ。它不仅表达了对权贵阶层的批评,也提醒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应具备长远的眼光和深刻的思考能力。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出处、含义及现代用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如需进一步探讨相关成语或历史背景,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