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读音及解释】“鸡肋”是一个常见的汉语词语,常用于形容事物虽有其价值,但实际作用不大,可有可无。在日常交流或文学作品中,这一词被广泛使用,但在发音和含义上,许多人对其并不完全清楚。本文将对“鸡肋”的读音、解释以及相关用法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读音与解释
项目 | 内容 |
汉字 | 鸡肋 |
拼音 | jī lè |
注音符号 | ㄐㄧ ㄌㄜˋ |
五笔输入法 | JGKL(简码) |
英文翻译 | chicken's rib / a thing of little value |
词性 | 名词(也可作动词) |
含义 | 原指鸡的肋骨,肉少味淡,后引申为作用不大、可有可无的事物;也比喻难以取舍、进退两难的情况。 |
出处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夫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
二、词语详解
“鸡肋”最早出自《三国志》中的记载。据传曹操在征讨汉中时,面对蜀军的防守,曾下令撤军。当时士兵们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此举是“鸡肋”,即像鸡肋一样,扔掉可惜,吃起来又没什么味道。后来,“鸡肋”便成为形容事情虽有存在意义,但实际价值不高的常用词。
在现代汉语中,“鸡肋”多用于比喻某种事物虽然存在,但作用有限,甚至可能带来负担。例如:
- 这份工作虽然稳定,但薪资不高,对他来说就是个“鸡肋”。
- 公司新推出的软件功能繁杂,用户却觉得没什么用,简直是个“鸡肋”。
此外,“鸡肋”也可以用来形容人或关系。比如:
- 他这个人就像个“鸡肋”,既不能帮上忙,又不好彻底放弃。
三、常见误读与注意事项
1. 读音易错:很多人会把“肋”误读为“lèi”(第四声),实际上应为“lè”(第四声)。
2. 语境差异:在不同语境下,“鸡肋”可以表示褒义或贬义,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3. 文化背景:该词源于古代典故,了解其出处有助于更准确地使用。
四、总结
“鸡肋”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汉语词汇,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也在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体现。掌握其正确读音与含义,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丰富性。通过以上内容的整理,希望读者能对“鸡肋”有更全面的认识。
如需进一步了解类似词语或古文出处,可参考《现代汉语词典》或相关古典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