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团与宁德时代持续加强战略合作
上汽集团与宁德时代:携手共进,推动汽车产业新发展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汽车行业,上汽集团与宁德时代的战略合作无疑是一道引人瞩目的风景线。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上汽集团凭借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广泛的市场份额,在国内乃至全球汽车市场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宁德时代作为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供应商,以其卓越的技术创新和高效的生产能力,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动力保障。
自双方深化战略合作以来,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在技术研发方面,双方紧密合作,共同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例如,在电池安全技术上,通过联合攻关,成功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能,降低了安全风险,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电池续航里程方面,双方携手优化电池管理系统,使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得到了显著提升,有效解决了消费者的里程焦虑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 6 月底,上汽集团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所使用的动力电池,有超过 80%来自宁德时代。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双方合作的紧密程度和宁德时代在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业务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宁德时代也受益于与上汽集团的合作,其动力电池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地位日益稳固。
在生产制造方面,双方建立了高效的供应链协同机制。上汽集团通过与宁德时代的紧密合作,实现了动力电池的及时供应和精准配送,确保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进度不受影响。宁德时代则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提高生产效率,满足了上汽集团日益增长的新能源汽车生产需求。
此外,双方还在全球市场拓展方面展开了深入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和经验推向全球,为全球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做出贡献。
未来,上汽集团与宁德时代将继续携手共进,不断深化战略合作,在技术创新、生产制造、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更多的突破。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 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运输成绩斐然:2024 年货物运输量达 96 万标箱,同比增长 11%
- 我国先进阿秒激光设施正式开工建设
- 科创板新股 N 赛分:尾盘涨幅收窄至 356%引发市场关注
- 比利时荷兰遭遇大雪,部分地区发布橙色预警
- 近期山火肆虐,洛杉矶超 18 万人遭疏散令,加州超 42 万户居民断电
- 近年中小券商股权转让频现,地方国资接盘成为主要趋势
- 丹麦紧急召开格陵兰岛特别会议:聚焦环境与资源挑战
- 段永平持续布局:既购腾讯又购茅台
- 多家银行发布 2025 年资产配置策略:看好 A 股前景 固收 +成发力点
- 上海 2024 年一手高端住宅市场:成交活跃,增长显著
- 2024 年北京办公楼市场与 2025 年零售物业市场趋势
- 交大昂立:要约价格调整背后的市场动态与企业考量
最新文章
- 上汽集团与宁德时代持续加强战略合作
- 2024 年中国市场将占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 50%以上:市场趋势与前景
- 2024 年全国公安机关持续打击网络暴力,办理案件达 8600 余起
- 2024 年全国公安机关严厉打击网络暴力:8600 余起案件彰显法治决心
- 市场监管总局:2024 年为小微企业提供认证贷等金融信贷支持 608.5 亿元
- 市场监管总局:聚焦重点领域强化反垄断执法
- 全球首列商业化运营碳纤维地铁列车:引领地铁交通新变革
- 欧盟对华移动式升降作业平台作出反倾销终裁:对涉案产品征收 20.6%-54.9%反倾销税
- 市场监管总局:聚焦平台规则整治,维护公平竞争与合法权益
- 2024 年我国登记在册经营主体持续增长,展现经济活力
- 高溢价跨境 ETF 热度攀升:已有 10 只溢价率超 10%
- 卫星影像精准对比:西藏定日县水库安然无恙,未现险情
- 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运输成绩斐然:2024 年货物运输量达 96 万标箱,同比增长 11%
- 我国先进阿秒激光设施正式开工建设
- 科创板新股 N 赛分:尾盘涨幅收窄至 356%引发市场关注
- 比利时荷兰遭遇大雪,部分地区发布橙色预警
- 近期山火肆虐,洛杉矶超 18 万人遭疏散令,加州超 42 万户居民断电
- 近年中小券商股权转让频现,地方国资接盘成为主要趋势
- 丹麦紧急召开格陵兰岛特别会议:聚焦环境与资源挑战
- 段永平持续布局:既购腾讯又购茅台
- 多家银行发布 2025 年资产配置策略:看好 A 股前景 固收 +成发力点
- 上海 2024 年一手高端住宅市场:成交活跃,增长显著
- 2024 年北京办公楼市场与 2025 年零售物业市场趋势
- 交大昂立:要约价格调整背后的市场动态与企业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