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出处哪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婚姻观念的重要表述,常用于描述古代婚姻制度下的婚配方式。这一说法体现了传统社会中家庭在子女婚姻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婚姻需要通过中介(媒人)进行撮合的习俗。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这句话的来源和含义,以下将从出处、解释、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
一、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最早见于《礼记·郊特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意思是婚姻应由父母做主,同时需有媒人作为中间人来促成。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婚姻的重视,强调家庭权威与社会礼仪的结合。
在古代,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庭之间的联姻。因此,婚姻的决定权往往掌握在父母手中,而媒人则是沟通双方家庭、传递信息的重要角色。
这一说法不仅在古代广泛使用,在现代仍被用来形容传统婚姻观念,尤其在一些保守地区或家庭中仍有影响。
二、表格: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关键信息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礼记·郊特牲》 |
原文 |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含义 | 婚姻应由父母做主,需通过媒人撮合 |
文化背景 | 古代中国重视家族利益与社会秩序,婚姻是家庭事务 |
使用场合 | 传统婚礼、文学作品、家庭教育等 |
现代意义 | 表达传统婚姻观念,有时带有批评意味,指代缺乏个人选择 |
相关概念 | 家庭权威、媒人制度、门当户对 |
三、结语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仅是古代婚姻制度的体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家庭关系和伦理道德的重视。虽然现代社会已逐渐转向个人自由选择婚姻,但这一说法依然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思考。
通过以上总结和表格,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句话的来源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